本网讯(通讯员 李严军范姜茜子 蒋柏顺)烤烟作为宁远的支柱产业,不仅有着深厚的种植历史,更凭借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社会效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这片九嶷山下的“金叶子”,究竟如何致富万家?
时下,正是烟叶收购的繁忙时节。在水市镇烟叶收购点,种烟大户正按照预定时间有序交售今年的新烟。“今年收成可以,种了一百二十多亩烤烟,单价还可以有十八、九块,除开成本可以赚得到一二十万。”宁远县水市镇下立洞村种烟大户何四忠说道。
金黄的烟叶不仅让烟农赚了钱,还为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从烤烟育苗,到烟苗移栽,再到田间管理、集中烘烤,大半年时间里,仅这位种烟大户就带动了四五十位村民务工,支付的劳务费超过30万元。“我在家里帮大户种烟、管烟、选烟,女工有100块钱一天,男工有120块钱一天。还可以照顾小孩、老人,做起也蛮开心。”宁远县水市镇下立洞村村民蔡秀英开心地说道。
今年,水市镇共种植烤烟10200亩,预计收购烟叶2.7万担,是宁远县种烟面积最大的乡镇。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突出的富民成效,水市镇还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我们镇加大烟基项目建设,提高烟叶生产补贴力度,稳定烟叶生产规模。每年创造5000万以上的烟叶生产值,带动上万人增收致富。”宁远县水市镇一级主任科员郑霖杰表示。
一片金叶子,能为烟农带来红票子。这份收益的背后,离不开烤烟产业的“专业化”支撑 ——从集中育苗到集约烘烤,从品质把控到品牌打造,标准化的流程让九嶷金叶的“含金量” 越来越高。
在柏家坪镇左坝烟农专业合作社,“专业化”让烤烟生产告别“单打独斗”,走向集约化发展。“我们从种出来以后,全权交给合作社,给我们烘烤、分级,烤出来质量又好,等级又高,品质又好。相比我们自己烤,以100亩为例,多那么3万到5万块钱收入。”宁远县柏家坪镇大路尾村种烟大户欧阳红斌表示。
目前宁远县已成立12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主要烤烟种植区。通过合作社的“农机共享”“抱团发展”,不仅实现了烤烟产业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更让先进技术、优质资源直达田间地头,为九嶷金叶筑牢了根基。
“从选育到大田管理,再到采摘烘烤,每一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通过技术员的悉心指导和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烤烟的上等烟比例逐年提升。”宁远县柏家坪烟叶生产收购站初检员胡超说道。
宁远县的气候条件适宜烤烟的生长,农户种植烤烟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烤烟用水、用肥量大,对基础设施要求高。宁远县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和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烟田即粮田、烟农稳粮农、烟业促稻业”的协同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建立基本烟田永久保护面积11万亩,通过推进“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融合模式,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有效盘活,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了产业支撑。在湾井镇万亩水稻示范基地,如今渠相通、路相连,不仅满足了烤烟种植需求,更让水稻种植也享受到了便利。
宁远县湾井镇田心村种烟大户李香权说:“以前田埂路不好走,我们运肥料、摘烟叶都要靠人工挑。现在那个烟基工程修好了,农机、货车可以直接开到田边,节约了很多人工。另外就是灌溉渠也修好了,不管种水稻还是烤烟都省时了,省心了。”
为给宁远烤烟产业注入“科技动能”,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湾井镇周家坝村建立科技小院。两年来,围绕“烟稻轮作”模式,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开展科研和实践推广,让烤烟产业与生态保护实现了“双赢”。
“烟稻轮作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种植模式,上半年种烤烟留下来的养分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从而减少水稻的肥料投入,而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又能够杀死土壤中的烤烟病菌,为来年的烤烟种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烟养稻,稻护烟的良性循环,既保护了生态,又能提高农户的综合收益。”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彭浩渺表示。
2024年,宁远县共实现烟农总收入3.43亿元,惠及1520户烟农,户均收入达22.57万元。种植规模与收购总量已连续十二年稳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2025年,宁远县共种植烤烟7.01万亩,预计可收购烟叶18.03万担,“九嶷金叶”有效促进了烟农增收、财税增税、产业增效。
如今的宁远,不仅有九嶷金叶带来的丰收喜悦,更有烟稻轮作模式下万亩稻田的勃勃生机。从一片烟叶到一个产业,从一个品牌到万家致富,宁远的烤烟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 李严军 范姜茜子 蒋柏顺
编辑:廖芷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wap.ningyuan.gov.cn/content/646943/59/1528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