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读史鉴今解谜图
2017-04-12 16:25:09 字号:

  在九嶷山古民居壁画中,有不少是只有故事人物与场景,而没有任何标识和解说文字的图画。以至于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风云变幻之后,壁画虽存,却变成了今人难以读懂的“哑谜”。在笔者采集到的数百幅故事壁画中,就有这样一幅非常特殊的作品。它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古典名著故事和通俗演义小说明显不同,而是正野史结合、借古讽今的佳作——皇太极与孝庄说降洪承畴(如图1)。

  

 

  图1:皇太极与孝庄皇后劝降明将洪承畴

  (一)漫长而艰难地求证

  该图宽约180公分,高约50公分。绘于湾井镇大岭尾村的一座古式民居前栋左额壁。图中共有三个人物和一匹战马。以图画中轴线为界,右边是倚马持戟、神色黯然的武将和高墙壁垒的边关城楼,左边是巍峨雄壮的宫殿和身穿黄袍马褂、手拿禄牌锦袋,同做说服利诱状的男女藩奴。画面里没有一个文字。这幅图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为了解开谜团,笔者首先对画面的显性信息进行疏理,以缩小检索范围:一是与某场战争有关;二是与某段汉藩斗争有关;三是与一对身份高贵的非汉族男女有关;四是与汉族某位将军有关。接下来,再去翻阅资料,进行情景比对。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笔者先后查阅了我国从先秦至清二千年、自汉匈战争到明清战争有关的史料和通俗演义小说。终于在明清战争史中找到了与图画场景十分吻合的史实——“皇太极与孝庄说降洪承畴”!

  其故事梗概是:洪承畴原是明末深受崇祯皇帝信任的文武重臣。明皇拜其为蓟辽总督率兵援辽,抗击日益强大且频繁扣关的清军。但他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惨败,洪及其部将被清军俘获,最初宁死不降。清太宗皇太极极其重视招降洪承畴,遂派人将其送往沈阳故宫附近的三官庙内关押,轮番派人说降,最后亲自去劝降。终于在几番周折之后,使得洪承畴归顺清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却是:洪之所以最后降清,主要是因为孝庄皇后用了美人计的结果(见图2)……

  洪承畴投降后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他于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屡次为“满汉合流”出谋划策,成为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他于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被清廷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但是,满清政权总体上对这个汉族降臣持否定态度。乾隆皇帝主持编修《明史》时,就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而将其列于贰臣甲等,归入《清史·贰臣传》。这恐怕是洪承畴生前万万不曾想到的。洪前半生为明廷征战疆场、功勋卓著;后半生却因一场战败而变节投敌,并为夷狄效忠卖命,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汉奸卖国贼”的千古骂名!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人生”。

  (二)有趣的正史与野史

  解谜过程中,笔者研读了记载此故事的正史和野史,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细节描述的严肃与否,是正、野史的基本区别”。

  正史《清史稿·洪承畴传》这样记载:上(指清太宗皇太极)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而另一部正史《清朝全史》的记载,除细节上与之稍有差异外,大意都是指: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

  而野史对整个事情描述就大相径庭了!《清史演义》中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是这样描述的: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在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图2:近代连环画《洪承畴降清》里孝庄皇后劝降洪的画面

  通过正、野史比对,可见此壁画所描绘的场景更贴近《清史演义》的述叙,就连人物的身份、神态和当时的情境都相当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清史演义》是一部小说性质的文学作品,它的描述与刻画,还是在正史的基础上加工处理而成的。正如《三国演义》一样,也不尽是讲历史事实,文章中颇多演绎、推理或编造的内容。而这幅壁画把皇太极为洪承畴披貂裘换成象征功名利禄的禄牌锦袋,并挂在钓杆上;把孝庄皇后异化成拿烟杆的贵妇丑婆(似花灯戏丑角),是为了强化艺术表达效果,而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的合理改造。这并不影响我们将这幅画定格为“皇太极与孝庄说降洪承畴”的正确判断!

  (三)耐人寻味的绘图背景

  画的谜底是找到了,但问题又来了:在此之前,笔者所见到的祠堂、民居壁画,无不是正说演义历史,用以启迪人、教育人、感化人的,极少有这种贴近当代且采取辛辣讽刺题材的作品!那为什么宅院主人要在房子的正脸眉额绘这样一幅故事画呢?为此,笔者先后两次深入现场,询问壁画的房主,查找证据。得到的结果却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公有化”运动,数百平方面积的大宅早已被分释成数个住户,且已易主;除了得知“该民居主人原是民国时期大地主,房子约建成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等信息外,别无他获。

  为此,笔者联想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那场令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历史——抗日战争,并查阅了相关史料。民国三十年的1941年前后,正值中日战争相持阶段。此时,日寇攻城掠地、气焰嚣张,我中华却山河破碎、异常艰难。这一切皆由于1939年前后国民党内一重要领袖公开叛变投敌所致;而制造这起事件的核心人物就是伪奸头目——汪精卫!

  众所周知,汪精卫是国民党的开国元老,曾是中华民国的中流砥柱和风云人物。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因宣统二年(1910年)刺杀摄政王载沣(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未遂而被捕入狱,并在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的脍炙诗篇,本可一死而“留取丹青照汗青”;但因袁世凯为其开释而幸获自由,辗转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因孙中山逝世,渐成为国民党内少数领袖人物之一。他虽然屡次在与蒋介石的政治权力斗争中落败,但仍不失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汪为中华民国的初创和建设,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但他后期思想明显嬗变,于抗战爆发后不久,公开叛变党国,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从此沦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可耻汉奸(见组图3)。汪精卫降日建立傀儡政权之后,大力宣扬“曲线救国”和推行日本的“大东亚共荣”理论。他以所谓“政治独立、军事同盟、经济合作、文化沟通”的“东亚联盟”四大纲领,作为粉饰其卖国投敌行径的理论依据和抵挡世人唾骂的挡箭牌,并以此理论作为毒化奴役沦陷区民众、瓦解抗日阵营的思想武器。汪投敌之后的一系列卖国行径,与300年前的洪承畴“引狼入室”、推行所谓“满汉合流”别无二致。然而,汪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并没有给他带来世人称颂的“好名声”,反被日寇主子反复威逼、利用、裹胁而不能自拔;终于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患“骨髓肿”病死。为此,史学界还曾为他的死因激烈地争论过好一阵,有说是被蒋介石派人暗杀毒毙的,也有说是日本人因其已失去利用价值,故意将其医死的;差点演义成“汉奸卖国不得好死”的另一部精彩小说。但总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败类最终没有落得好下场,几乎沦为洪承畴一样的历史轮回和翻版!

  

 

  组图3:汪精卫与东条英机等敌酋在一起的照片

  当笔者翻阅史书到此时,才真正顿悟:原来,这栋宅院的主人是带着一种别样的爱国情怀来(授意画匠)绘就这幅谜图的!按时间上推算,画图时,中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谁胜谁负还很难定论;也许是他出于民族大义的一种感情渲泄而已。但他不知道,自己却无意中开启了九嶷山民居壁画的一条先河,那就是用借古讽今、嬉笑怒骂来画图说史、忧国释情!也算得上是读史鉴今、预言时局变幻的一种创造吧!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预言对了——汪精卫最终以叛国巨奸之恶名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皇太极与孝庄说降洪承畴”——九嶷山民居壁画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记住它,并把这位宅主心忧天下的精神遗志代代传扬!

  (完稿于2017年3月28日)

编辑:何从芳

作者:童一飞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