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书法就像一粒精灵的种子,深植在我的心田,萌动着缤纷的梦想,宛似一颗璀璨的恒星,镶嵌在心底广逸浩瀚的“天河”,时时闪耀着晶美的银光,映照心海的“星空”。
书法艺术于我,犹如一杯馥芬的香茗,轻丝飘缭,愈品愈醇,年久日长,更觉难以搁弃割舍,一份馨郁温脉的情愫时刻萦绕在心头,我不可一日无书,仿佛“君不可一日无茶”,须“形影”相伴,寒暑不离,始觉心神谧宁,充实从容,无所失落,真个依恋。
不管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业,书法的概念和《苕溪诗帖》、《蜀素帖》,《途中见怀诗轴》、《赠答诸友诗卷》,《拟山园帖》、《高适诗立轴》等精妙法帖均日日回旋在脑际,尽管有时不具备“创作”的硬件设施和条件,但胸间的书法意念及米元章、黄道周、王觉斯等大师的“身影”却紧紧挥之不去,好像一种摆脱不了的灵魂,总是依附于我,环抱于我,浓浓地弥漫我的全身。
出门在外,当然没有闲暇和纸笔供我挥毫,但由于书法的意象紧随于身,便常常用思绪和心灵进行“创作”,让思情与书法产生幽会,就像对情人的眷恋,想象着线条的流放,结体的婉转,章法的布局,气韵的灵动,在心里打着腹稿,将一幅幅“臆作”孕育和完成在心中,并时常用手按构思比划着,进行“空写”,增强手感和丰富墨象理念,酝酿感觉。
坐进书房,肯定是要泼墨的,这是将一帧帧腹作“付梓”的时候。展纸提笔,一张张“作品”呼之而出,其中有失意的迷茫和困惑,为什么心里所想的意境,到了实际操作中却表现不出来,内心多好的腹稿偏偏成了一件件拙劣之作,“手”为什么不听“心”的使唤,“心”与“手”为什么配合不默契,双双离轨?但不时亦有得意的酣畅和欢悦,当灵感出现在恰到好处的瞬间时,“心”和“手”相会在微妙的“交融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心中怎样想,手上就怎样来,似乎“有如神助”,创作的当时就感到此作将会“不寻常”,此时此刻,自己似乎拥有天使般的心情,似乎听到了天籁之音。果然,要命的是,经过一番时间的等待,真的就传来“入展”和“获奖”之类的喜讯,2001年本人应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翰墨颂辉煌”书法大展的作品即是在这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中写就的,从而成为湖南省四名入展作者之一。
书法就这样伴我一路吟唱一路歌的一路走来,不觉已逾多年,初始的情思丝毫未褪,甚而痴迷有加。无论是明媚春景,沐着和熙舒怀的阳光,还是夜深人静,品着沁人怡神的清茶,书法都一直蕴于我心,日复一日;不管是工薪从职,为事业人生而忙碌,还是居家笔耕,为理想爱好而思谋,书法都一直覆于我身,年复一年。成绩靠勤奋,艺能靠禀赋,一个人在一条路上能走多远,后天的努力肯定绝不可少,这是外因的“标”,然先天的悟慧才是关键的决定因素,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时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才是内因的“本”,且是“因本”之上的“根本”。我对书法艺术,不敢说有多高的天赋和颖悟,却打内心有一股“骨子里真的爱”的情结,此乃秉性使然,岁月在叠累,艺境在升层,心瓣在陶炼,胸襟在淡容,一切都在美好的日子中焕发绚丽的姿彩。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任何事物都不会恒久不变,都有“曲终”之时,但如若要作为湖南省书协会员的我与书法艺术分离,我想,今生真的是很难很难了!【原载2017年3月31日湖南省人社厅《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总第1012期)】
编辑:何从芳
作者:何俊霖
来源: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
本文链接:http://www.ningyuan.gov.cn/content/2017/04/01/658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