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仁孝诗礼辉壁庭
2017-01-22 16:20:22 字号: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思想里有许多“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忠孝廉勇”“恭良谨让”的内容,皆拜四千年前中华道德始祖舜帝初创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人伦所赐;是经过上千年演化,逐渐被封建宗族、家庭吸收和利用的结果。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社会实践,把“五常”伦理总结、归纳、引申为教化族人与子孙的“家训”、“家风”、“家规”,通过长辈向晚辈口耳相传,或通过楹联、家谱、著述代代绵延。而在中国南方的人文胜地、帝王圣山—九嶷山,却迸存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传导家训、家风的壁画。这些壁画大多绘在明、清古祠堂和民居当中,它们以栩栩如生的画面代替了生硬无趣的说教,用引人入胜的故事代替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让后人在细细品读画中的神韵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砥砺而行,继往开来。让今人看后也耳目一新,感慨良多。

  (一)孝父母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乃一切仁义道德之本、人伦纲常之首。自德祖舜帝开创“孝感天地”的道德文明之后,到宋代又被演绎成人间至善至真的“二十四孝”故事,并以此为蓝本,作为衡量和评价晚辈对祖辈、父辈、长亲是否“孝”的标准。九嶷山的古民居壁画中体现“孝父母” 的家训作品就有:麻池塘民居照壁壁画、湾井桥头村民居披檐壁画“鹿乳奉亲”和路亭村宗祠壁画“双寿庆”(略)等。

  组图1:

  左图:“二十四孝”之亲奉汤药图,右图:麻池塘村古民居照壁壁画亲奉汤药、妻报平安图

  组图1说的都是“二十四孝”之二“亲奉汤药”的故事: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而通过对比,笔者发现麻池塘村古民居壁画“亲奉汤药”却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很有创意的改造:一是把“奉汤药”的皇帝换成了平民小儿,把接受汤药的太后换成了病中的父亲;完全是对民间“尽孝以帝师”的移植。二是在画面里加入了“妻报(抱)平(瓶)安”的内容,一幅画里同时还体现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理论。

  组图2:

  左图:“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图,右图:湾井桥头村古民居披檐壁画鹿乳奉亲伺饮图

  组图2中讲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六“鹿乳奉亲”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个叫郯子的人,父母年老,患眼疾不能视物。郯子为父母四处寻访名医。医生告诉他,需饮鹿乳才能疗治老人目盲,使之复明。于是,郯子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而桥头村古民居披檐壁画“鹿乳奉亲”画面相对简单,只有父子两个人,似乎已异化成父亲接受披着鹿皮的儿子斟乳(伺奉),悠然享受美好生活的意味。

  (二)教子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家国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从众多的古民居壁画中可以看出,九嶷山的很多宗族和大户人家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子弟。他们把体现这种思想的典故绘在堂前的照壁和门厅的侧壁上,意在让家长始终谨记教育好孩子的本分与责任;同时启发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要求,勤奋自励,发奋学习,早日成才。这些题材的壁画大多出自童蒙读本《三字经》。

  图3:湾头周家古民居壁画“五子登科”(见灯笼上的字)

  《三字经》里的名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民间传说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家境殷实,却无恶不作,直到三十岁,还无子嗣。有一天晚上他的父亲托梦给他:“你心术不正,多行不义,如不重新做人,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儿子。”从此窦禹钧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周济贫苦,广兴义学,终于扭转了人们的印象,也接连生了五个儿子。他加倍行善,以身作则,五个儿子后来都出人头地,高中进士。这个故事体现了普通民众祈望家族繁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包含了善恶必报的朴素世界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实际上,这个故事确有真实历史依据。据史料载:窦禹钧为唐末五代人,本为诗书世家,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都很有出息。其中窦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窦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窦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

  图4:水市旗形村民居照壁壁画“夫妻教子有方”图(副图已毁,此幅最完整)

  “夫妇教子有方”图说的是比“窦氏五龙”更“牛”的故事:后唐的栎阳县令陈省华宦海一生,官至左谏议大夫(副宰相),他不仅是理政高手、治水功臣,更以善于教子而名载家乘、流芳百世;其妻冯氏也被封为燕国夫人。陈省华夫妇的三个儿子,老大尧叟和老三尧咨中了状元,老二尧佐在哥哥高中之前也进士及第。因尧叟、尧佐先后做过宰相,尧咨为与宰相平级的武将,陈省华的最后任职也与宰相旗鼓相当,故陈氏堂号又称“三相堂”。陈省华教子不仅重文且重修德。他家有匹烈马,经常踢人。一天,他不见了这匹马,问仆人:“马呢?”仆人说是尧咨少爷卖了。陈省华马上叫来儿子:“你是朝中重臣,怎能把未制服的烈马转手易人呢?”说着,赶紧命人去追回马,并退还买马钱。陈尧咨喜欢习武射箭,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卖油翁》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指的就是他。他任荆南节度使期满,母亲冯氏问他做了哪些政绩。他说,荆南要冲之地,宴集频繁,我常在宴会上表演百步穿杨,客人莫不叹服。母亲听后不但没表扬,反而斥责他:“你父亲教你忠孝辅国,你身为朝廷命官,不以施仁政为己任,竟炫耀雕虫小技,何对得起你父亲呕心沥血的教导?”举起棍棒就朝尧咨打去。这与《三字经》里“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段故事被元朝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编进剧本《状元堂陈母教子》里。陈氏家族虽为赫赫豪门,但陈省华夫妻谆谆教子、勤勉持家,始终保持了勤谨、朴素的家风,而被世代传颂。

  (三)重耕读

  江西婺源济溪人游锡珍在其《浣香居遗稿•代董藻全题负薪读书画图》中描述当地人追求上进、负薪耕读的普遍现象:“朝出樵暮归读,斧声书声朗山谷…把卷咿唔歌当哭。境遇虽穷志自坚...”由于宁远县很多宗姓都是明、清时期从江西迁过来的,所以乡间古民居中就少不了要带上“江西老表”的文化基因。而这些基因不仅表现在九嶷山古民居建筑上,还非常典型地被壁画继承了下来。这里面就有一个,被千古传颂的“清贫不落青云志”的动人故事!

  组图5

                                                       

左图:明清时期盛行的“耕读”瓷屏画   中右图:中和镇上街村民居壁画和湾头周家民居壁画“负薪耕读”

  汉代时,有个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叫朱买臣,一生嗜书如命,劳作时也经常手不释卷。可是他一直读到四十多岁,还是一个穷书生,只能靠砍柴为生。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经常在挑柴去卖的途中唱歌自娱。他的妻子屡次阻止他在途中唱歌,以免遭人耻笑。但朱买臣不听,仍然乐观地坚持自己的习惯。他的妻子忍受不了,便离他而去。此后,朱买臣更加潜心苦读,果然学问大进,声名远扬。终于在几年后一次朝廷的察举招贤中,得到了皇帝的召见。皇帝很欣赏他的学识,于是授予其会稽太守之职。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登到凤凰池”,上天不负读书人呀!这天,朱买臣乘坐官府驿站的车马去上任。会稽的县州官员听说太守将到,急忙征召百姓修路迎接,前呼后拥的车辆有一百多乘。在上任路上,朱买臣正好看见自己的前妻及改嫁后的丈夫在为自己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自己的太守府安置下来,并供给他们衣食。曾经因清贫而背弃他的妻子羞愧难当,一个月后竟含愧上吊而死。朱买臣没有羞辱她,反而多多付予其丈夫银钱,将妻子厚葬。

  同样题材的壁画在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也能找到。由此可见,“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今人才总结出来的道理,我们九疑山的先辈们早就明白了其中的玄妙。不过,这些壁画故事仿佛还很巧妙地溶合了封建伦理道德,即有奉劝家庭妇女要贫贱不移、恪守妇道、从一而终的意思在里面。

  (四)和夫妻

  封建伦理“三纲五常”里的最后一“纲”是“夫为妻纲”。而这个伦理在九疑山古民居壁画中却是用一个十分烂漫的爱情故事来表达的。这个故事虽然相对封建礼教来说,根本就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但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正面的,即主题家训中的一种——和夫妻、睦家族,或有“夫唱妇随”的意思。

  组图6:

  天堂镇岭脚村与龙须村古祠堂壁画“凤求凰”(图中词句系《凤求凰》中摘录)

  传说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巴蜀临邛县的风流才子,一个是待嫁闺中的俏丽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时开始的。司马相如当时是人人倾慕的青年才俊,他应宾主之邀,在卓家大堂上弹唱了一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都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撩妹”情歌,自然使得当时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他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轰动一时的一件大事。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到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她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当垆卖酒,从而开创了自己的家业,用“夫妻合心,其力断金”的事实,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是“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无数情侣们自由恋爱、双宿双飞、琴瑟和鸣的榜样和患难夫妻不畏艰辛、共同持家创业的典范。因此,后人根据这个爱情故事编成了传唱千古的《凤求凰》新曲:相遇是缘,相思渐缠,......山高路远,惟有千里共婵娟......无限爱慕怎生诉?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

  值得注意的是,古时的宗祠被视为宗族“家庙”,是一村一族的神圣殿堂,而以上这两幅壁画分别绘在岭脚村周氏宗祠的大门厅侧壁和龙须村宗祠前门楼侧壁上,位置不可谓不重要;而前者绘于丙辰年(1916年或更早的1856年),后者绘于宣统二年(1910年),时间不可谓不久远。在那个“男女大防”、“授受不亲”等浓郁封建礼教氛围的时代,把这个故事搬上宗祠的墙壁,如果不是当时两村的族长和文化人的脑子出了毛病,恐怕只有用“和夫妻”、“夫唱妇随”这个主题来解释它的本意,才是最恰当的了!当然,这些画面里有男女主人公抚琴吟唱、和谐共处、伯牙子奚的烂漫场景,或许还有“举案齐眉”的意思。但至少可以说明:“崇尚夫妻和睦,营造温馨家庭”已成为当时岭脚村和龙须村宗族的共识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

  (五)谨言行

  《礼记·缁衣》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且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丧邦”之说。这些古语对于个人和家庭也亦然。古时的知识分子常有以“立身十戒”中的“谨言行以寡过”来告诫自己的自警意识;以避免在社会上因出言不慎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灾祸。为此,九嶷山的先辈们把这个道理绘成壁画,藏于内庭,供家人子孙谨记遵循。

  图7:九嶷山西湾村民居照壁壁画“乖崖先生”(也称“一字之师”)

  这是宋《陈辅之诗话》里的故事,也称“萧楚一字救尚书”,说的是老尚书张乖崖辞官回家赋闲之后,寂廖无事,在书房里自娱自书一联:“独恨太平无一事,闲杀江南老尚书。”一天,张乖崖的老朋友萧楚前来拜望,正逢尚书外出游玩未归,便在他的书房里等候,见到了这幅对联后,吃了一惊。他在没有征求主人同意的情况下,把“恨”字改成了“享”字。张乖崖回家后见了很生气,就问:“谁改了我的诗?”而萧楚却说:“我改这字,是要救你老尚书一命呀!如今天下一统,唯你老大人独享太平乎?”。乖崖听后猛醒过来,赶紧向萧楚道谢。中国古代常有评论时政时,一字不谨即惹来杀身之祸的事。萧楚告诫老尚书的意思是,你一个休致的老尚书在这“太平盛世”怎能“恨”字了得?应该学聪明些,庆幸、欢欣太平日子才对,幸亏我萧楚把“恨”给改了,否则大祸临头时,你恨也恨不成了。

  这幅画在一个合院式的清代民居之中,很可能画于清代兴起“文字狱”的时期。意在告诫家人和后昆,凡事皆要谨言慎行,避免“祸从口出”的道理。同样主题的家训壁画还有湾井桥头村的“刘备失言遭诽谤”(略)等。

  (六) 忠国家

  《朱子家训》道:“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忠君报国”、“文死谏,武死战”乃古代为官者最崇尚的君子大义。在达到“修身齐家”的境界之后,“治国平天下”就很自然地提上了家训、家规的层面,尤其是在家族中有做过朝廷官宦的成员,就更加注重这种信念的教育了。在九嶷山古民居中的家训壁画中,仿佛可以看到当今所提倡的“讲理想,有信念”、“讲奉献,有作为”主题思想的前世今生!

  图8:湾头周家民居壁画“周公哺成王“(中心人物怀抱的小王子)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煽动东夷几个部落闹叛乱。尽管这样,周公处变不惊,他想方设法团结了周室宗亲召公奭,说服了年幼的成王,要他们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终于消除了误会,重整了周室力量,平定了内乱。之后,周公又调动大军,亲自东征。费了三年的工夫,平定了东夷的叛乱,稳住了周室天下。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七年,制订了周朝一整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才把已经稳固的政权交给成王管理。进而成就了历史上的“成康之治”。“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是封建王朝“托孤重臣”仿效的楷模、“文忠”之最高境界,亦是周氏宗族光耀千秋和永世推崇的荣耀之举。

  图9:湾井青山尾黄泥井民居壁画“马援披甲请战”

  东汉名将马援,从王莽新朝归顺汉光武帝之后,征战四方,屡建奇功。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五溪蛮”抢掠郡县。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结果“战于沅水,尚军败殁”。次年,又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征讨,仍无功而返。这时,已经六十二岁的马援请求将兵征讨,光武帝担心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令他试骑。马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光武笑道“矍铄哉是翁也!”遂令马援率四万军马征讨“五溪蛮”。马援感叹曰:“(我)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矣”。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亲率大军抵武陵临乡击“蛮夷”,大胜之。但此役也使马援染病,得胜还朝途中不治身亡。最终兑现了他“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还”的诤诤誓言。马援请战也是古代武将“忠君报国”的精典故事,被后世从军报国的纠纠武夫和志士仁人推崇倍至。

  周公与马援一文一武,树立了士子匹夫披胆沥胆、忠心为国的标杆,似乎是古宅院的主人在劝说家人和子弟,特别是有担任国家公职的族人,要以自己的祖先和优秀的先贤为榜样,以“成就君王天下事”的气慨,立大志、敢担当,公而忘私,精忠报国,做流芳百世的大丈夫!

  目前,从笔者考察发现的情况看,除了以上十幅主题壁画外,九嶷山地区与家训、家风有关的宗祠民居壁画还有数十幅之多(加上还没发现的,应该更多)。通过查阅相关宗姓的族谱,大体可将这些壁画故事归纳为:守国法、睦宗族、勤耕织、慎交友、尚忍让、遵俭约、儆懒惰、戒赌博等家风、家规主题;进一步可以引申出“经儒笃学,维道维纲”、“忠信为善,仁义振邦”、“诗礼承继,德艺奋扬”、“饬家睦族,孝悌为常”、“耕读励志,勉力自强”、“勤劳本分,俭约有方”、“清廉处世,公正柔刚”等家训主题。

  徉徜在绚烂多姿、意韵悠长的九嶷山古祠堂民居壁画当中,享受着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盛宴,笔者意犹未尽,浮想连翩。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宁远这片热土上、开科取士的一千三百多年时间里,孕育了2名状元、83名进士和680多名举人的国家栋梁和文武才俊,与这些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意味隽永的故事壁画之教诲与薰陶,是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的……

  九嶷山古民居家训、家风壁画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座独具特色、当之无愧的文物宝库。它值得我们去倍加珍惜,去追寻发现,在当今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中,去粗存精,批判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让其传承久远,万世流芳……

编辑:何从芳

作者:童一飞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