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溪仙诗助钱起
钱起,字仲文,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唐朝大历(公元766—779年)十才子”之一。其诗与刘长卿、郎士元等人齐名。钱起虽有诗才,早年科举却不顺利,多次会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才考中进士,而其取得功名却与延唐(今宁远县)仙境——九疑山下的下灌古村有缘。
相传钱起因屡试不第,心情郁闷,遂寄情山水,沿着当年舜帝南巡的足迹,越长江,穿洞庭,溯潇湘,来到永州探望出家的外甥怀素,并游览苍梧圣景,排解落第苦闷。当行至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朝真太虚天境——延唐县唐乐洞村(今下灌村)时,见此地群峰突兀,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因此流连忘返,不思归途。接连几天,他谒舜陵、游九疑、观圣境;每日入夜都要住在唐乐洞的水边人家,枕着泠江河潺潺的水声入眠,真可谓是宠辱皆忘,悠然自得,好不快活!
一天深夜,钱起睡意矇眬中忽闻一阵美妙的琴瑟古曲声,那琴声忽而悠扬逸远,忽而跌荡起伏,忽而婉转如诉,忽而悲怆缠绵……钱起正听得如痴如醉之时,琴声却嘎然而止了;他急忙将头探出窗外寻觅,却不见鼓瑟之人,而在皎洁的月夜下可隐约听到有人吟诗唱和,其中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听得格外分明。钱起披衣出门寻找,仍不见人影,只看到月光下群峰并崎,青翠苍茫,山头均微微朝向舜帝崩葬的九疑山,若有灵动,景象壮观。钱起感到奇怪,心想:此地是娥皇、女英当年鼓瑟寻夫之地,那琴声和诗文莫非是两位仙女所作?今日有缘与二仙神交,想必来年能得福音!于是,心中便牢牢记下了这两句诗文。
天宝十年(751年),钱起再次进京赶考,会试的试帖诗题目是《湘灵鼓瑟》。钱起顿时心情大悦,才思泉涌,回想当年苍梧神游的经历,思绪万千,挥笔写下:“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发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到最后两句时,却一时不知该如何结尾。试帖诗五言排律需要十二句,若没有精彩的结尾,前面的诗句再好,也不能算得上一篇佳作。于是他冥思苦想,考虑斟酌良久,忽然想起那首仙人所唱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便原样照搬过来,完成了这篇诗作。礼部评卷时,主考官读了这首诗,赞不绝口,尤其欣赏最后两句,认为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于是将钱起录为进士第六名。
钱起的这首诗是唐代科举诗文中的名篇。一百二十多年后(858年),唐宣宗曾就试帖诗中若出现重复的字(排律也忌在一篇中重用字)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征询中书舍人李藩的意见,李藩即列举钱起的“楚客不堪听”和“曲终人不见”重用“不”字的例子,认为可以不作计较。由此可见,这首诗名气之大,影响之远,已成唐代试帖诗的范本,而此诗的点睛之笔来源于潇湘的源头——灌溪仙境、泠江河畔的下灌古村。
(作者单位:旅游局)
编辑:何从芳
作者:童一飞
来源:
本文链接:http://www.ningyuan.gov.cn/content/2011/09/28/6606674.html